推荐一款“抢红包控制尾数金额挂”确实真的有挂咨询开挂请添加【添加图中微信】,咨询开挂请添加【添加图中微信】,
【编者按】
年是什么?
是团圆,是守护,是期盼。
是对自己辛苦一年的犒劳,也是向着下一个春天的奔赴。
农历乙巳蛇年到来之际,澎湃新闻推出“上海岁语”特别策划,聆听普通人的春节故事。本篇关注入境游热潮下的餐饮从业者,曾在韩国求学的她,如何努力接住这波沪上“韩流”?
我没想到,当时求职简历犄角旮旯里的一句“特长是韩语”的介绍,赶上了一波“大流量”。
我叫罗睿,1999年生,东北人,在韩国求学待了5年,毕业于韩国高丽大学经营学专业。两个多月前有幸成为海底捞的管培生,现在是上海两家门店的店长助理,基本每个岗位都要体验一遍。今年春节,我轮岗到了大悦城店,这几天生意还不错,相比平时多了一些家庭聚餐。家里人也比较支持我的工作,过几天我就会错峰回家。
谈到这段时间的工作感受,就不得不说免签政策持续优化背景下,大批韩国游客涌入上海。
2024年12月,我轮岗到海底捞世茂广场店做门迎,没错,就是你们经常在餐饮店门口看到的,说欢迎光临、指引座位,客流量大的时候负责排队取号的工作人员。
罗睿在门店服务。受访者供图
最开始的时候,店里突然来了很多韩国客人。因为语言不通,最开始难免有衔接不畅的地方。没过多久,大家发现我的韩语不错,于是,越来越多的需求汇集到我这,我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店里的兼职韩语翻译。
之后,我的“角色”从门迎轮岗变成了点菜服务员。很快我发现,其实,来店里消费的韩国游客,很多需求是共通的。于是,我对店长说,我们专门做一批有中韩双语的翻译牌,整理一份韩文菜单,这样,可以节省很多前期沟通成本,提高顾客的体验感。
店长也是实干派,第二天,中韩双语欢迎牌、菜单就投入使用了。这也算我的一个小成就吧。不过呢,仔细想想,做这些,一方面是工作复盘的结果,还有一个原因,是我发现其实做我们这一行,“眼力”很重要。
比如,最开始的时候,我无意间听见两位韩国顾客的对话,其中一位寻找洗手间,另一位指错了方向,我下意识用韩语告诉了他们正确的方向。让我略感意外的是,客人并不太高兴。
后来我反思自己,服务因人而异,身在异乡的游客,突然发现自己和同伴的对话,旁边的服务生完全能听懂,会下意识缺乏安全感。他们不是不需要得到指引,而是不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得到。
再后来,有一次,一对韩国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我们店里用餐。才到没多久,就发现小朋友不小心将手机落在来时的出租车上了。这对夫妇试图通过翻译软件联系滴滴后台,效果并不理想。我看出了他们的焦急,用韩语上前征询他们同意,再立即打电话给滴滴,最后,手机在他们吃完火锅没多久,就被安全地送了回来。
那时候,我深刻体会到,服务,要在有需求的时候发生。比如递牙签,递早了,容易被认为是赶客;递晚了,则会被认为是怠慢。
罗睿在门店服务。受访者供图
再来说说我眼里韩国游客的消费习惯吧。在上海,有一句方言叫?“轧闹猛”。来海底捞的韩国游客大多是三四人一桌的散客,他们的共性是非常守秩序,常常等餐一两个小时。不像我们会边逛商场边等,他们通常会一直坐在门口等。我还碰到过马上要去机场了,也一定要吃一顿海底捞火锅再走的游客。韩国客人点我们的锅底,一定也是规规矩矩的四格,点鸳鸯锅底的都很少。还有韩国小姐姐,烫蔬菜常常要先剪成小块,有的甚至肉也要先剪成小块再烫……
消费说到底,就是不同的习惯和喜好。“韩流”来了之后,我们通过各种运营端优化努力“接”住这波流量,员工们也开始了韩语培训,而我这个兼职翻译,自然就成了老师。现在,大家见到我,基本都用韩语跟我打招呼,半是调侃,半是请我纠正发音。
上海对我来说很特别,工作之前,我就来过很多次,现在生活在这里,更加能感受到这里的开放、包容和生机勃勃。春节期间,虽然店里繁忙,但我们也会聚聚餐、抽抽奖,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,我相信,总有一天,会真正融入这座城市。
白浪 设计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牛批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n.wwwhere.cn/zzzl/202502-18417.html